输血科质量管理(输血科质量管理小组)
发布时间:2024-11-30 浏览次数:26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的目的

1、建立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医院输血管理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并督促落实;积极推进科学、合理、有效、安全输血理念的建立,提供技术咨询和实践指导。

2、输血前应了解病人血型、输血史及不良反应史。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禁一名护士同时对两名患者采血,两名医务人员一次只能为一名患者核对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及输血。血制品应从血库取出后30分钟内输注,不得自行储血,不得加热,血液内不加入其他药物。

3、完善的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能够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减少因不当使用或管理不当而导致的血液浪费现象。同时,它还能有效降低因输血而引发的医疗风险,保障每一位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这一制度,我们可以构建起一个更加安全、高效的医疗环境,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4、法律分析:直系亲属之间不能相互输血,因为直系亲属之间输血,容易引发移植物抗宿主疾病,而这种病的死亡率高达90%以上。法律依据:根据《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国家实行单采血浆站统一规划、设置的制度。

5、开展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二级及以上的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输血科或血库,该部门在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负责制定本单位的临床用血计划,储存血液,并检查临床用血制度的执行情况。同时,输血科还参与与临床相关的疾病诊断、治疗与科研工作。

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制度及流程

第一条 为确保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考核细则(试行)的通知》,制定本实施细则。

输血管理制度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法律分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省级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中心,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指导、评价和培训等工作。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组织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健全管理制度。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为临床用血管理第一责任人。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七章详细阐述了输血操作的规范流程。在输血前,需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确保血液颜色正常。准确无误后方可进行输血操作。

此外,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的建立还有助于推动医疗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促进相关技术与标准的更新换代。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还能增强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感,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健康的医疗氛围。

第十四条要求医疗机构科学制定临床用血计划,实施合理用血评价制度,提升临床用血效率。第十五和第十六条规定了血液的接收、储存和管理流程,包括血袋标签核对、血液分类存放等,以确保血液质量。第十七条至第十九条涉及血液发放、输血操作规范和储血设施的管理,如储血温度控制、输血适应证的掌握等。

输血法律法规

1、法律分析: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所辖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医疗机构应当设立由医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2、法律分析: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进行输血治疗是,医生应当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输血的目的、方式和风险,并有家属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如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需要由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3、献血者的身体健康条件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血站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二百毫升,最多不得超过四百毫升,两次采集间隔不少于六个月。严格禁止血站违反前款规定对献血者超量、频繁采集血液。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二条 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4、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推行按血液成份,针对医疗实际需要输血,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Copyright © 2023-202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KAIYUN体育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3-202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KAIYUN体育 版权所有